时间:2016-12-07 来源: 作者:王芳勇
长期以来,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,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;另一方面,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,促进粮食有序流通,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,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。国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,支持粮食的收购和存储等,通过补贴流通环节间接地补贴农民。这种补贴方式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密切相关,对贯彻落实好“按保护价敞开收购”政策,稳定粮食生产与供求、缓解农民“卖粮难”等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从2004年粮食直补制度全面推广以来,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和肯定。粮食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,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、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、稳定民心等都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
近年来,我国农业补贴品种增加、范围扩大、标准提高,补贴政策体系基本形成,粮食总产连年增长,亿万农民从中受惠。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高成本、高风险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、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新阶段,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,其弊端也日渐突出。农业补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,制约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种粮农民难以享受到政策实惠。
举个实例:按照国家、省、市最新补贴标准,粮补直补早晚稻种植,依责任田面积多少每年每亩补贴198元到户。假如农户(甲)承包责任田面积是3亩,他将责任田流转给种粮大户(乙),获得最低每亩100元的租金,也就是说农户(甲)不种一根稻谷就可以获得每年近900元的“红利”。反观种粮大户(乙),他不仅拿不到“谁种粮谁受益”的政策红利,而且还要向农户(甲)交付租金。这是不是与“谁种粮,谁受益”的惠农政策背道而驰呢?本来种田种粮的利润就不高,如果碰到“天年”不好,很可能还要亏。不仅如此,因政策操作出现偏差,承包户和粮农难以真正享受政策红利,进而产生抵触情绪。甚至有些农户会因领不到补贴而增加流转费用,将“成本”变相转嫁给种粮大户。即使有些种粮大户享受了政策红利,但领到补贴后,又将这笔钱挨个返还给了承包户。因为担心农户涨租金,可能比补贴还高,更担心的是,农户不愿意租了。对种粮大户来说,补贴就是“左手进、右手出”,而这种现象并非个案,而是实实在在的普遍存在。
为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、保护种粮农民利益、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,必须要打破过去“吃大锅饭”的普惠制做法。严格实施“有种有补,无种无补”、“多种多补、少种少补”、“谁种粮,谁受益”的原则,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,维护种粮农民利益,真正做到从补“有田人”到补“种田人”,促进粮食规模经营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。
附件下载:
中共常宁市委组织部 主办
Copyright © HNCNDJ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中共常宁市委组织部 -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湘ICP备13008628号-1 湘公网安备 43048202000011号 投稿邮箱: cnswzzbbgs@163.com 邮编: 421500